南鯤鯓坐鎮的五府千歲,最具威嚴神相的應該就非池王爺莫屬了,黝黑的面容加上五髯長鬚,不苟言笑的表情令人、鬼,都望而生畏,也難怪分身眾多,各地信眾都相爭供奉,以求趨吉避凶,安鎮地方。跟池王爺恰巧同一天過生日的師父已經將近八十了,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註定,他跟池王爺有著同樣的威嚴法相;但若說到他對傳統音樂細膩與堅持,這應該是從小師父就在傳統音樂的氛圍裡長大有關吧!


 


家學淵源


師父的父親王清海是有名的北管子弟戲先生,北港的錦陞社子的新樂社他都任教過,是一位很有名的子弟戲先生。但是,我很少聽到師父談起他父親的事,如果真的問起他也只是淡淡的說:「我老父不喜歡我學北管戲,但是沒辦法,好像天生就要吃這行!」有一次台上少了一位跑龍套的白鶴童子,在沒有人可以上場的情況下,班裡的叔叔伯伯一致推舉讓年紀輕輕的師父上場,這是他第一次粉墨登場,雖然獲得滿堂彩以及所有人的肯定,但是老先生卻不發一語,什麼也沒多說。還有一次老先生在教後場鑼鼓跟鼓吹,可是教了很長一段時間卻都一籌莫展,團員絲毫沒有進步,脾氣不好的他就開始大發雷霆,摔鼓棒走人。正在大家都不敢吭氣時,頑皮的師父就把鼓吹拿了起來,很自然就把剛剛一群人怎樣都學不會的曲子吹了出來,這時聽見在後頭老父走了過來,怕挨罵的師父趕緊把樂器放下走人,沒想到老先生居然對著徒弟們說:「像這樣就對了,你們這群死孩子一定要我生氣才學得會,來繼續」目瞪口呆的眾徒弟們不敢隱瞞,坦白跟老先生說剛剛是他兒子吹的!不過這次老先生沒有生氣,從此就比較不會阻止兒子學北管!這雖然只是一段小故事,但卻不難發現師父自幼就展現了對於傳統音樂的天份。


 



                   感謝朴子新樂社提供照片


 


南北交加


     如果你以為我的師父只教我北管那就大錯特錯了,我之所以為如此癡迷南管他也有著一份不可抹滅的功勞。想當年我在偶然機會從友人手中拿到漢唐樂府的錄音帶,裡面收錄了陳美娥跟王心心所唱的南管曲,不知道是孩提的記憶復甦,還是只為附庸風雅,我開始著迷這種音樂,不管車子、屋子,所到之處都是南曲的弦音。而我當時最衷情的就是王心心的聲音,正當我為王心心所演唱的《望明月》如癡如醉、廢寢忘餐的時後,師父居然跟我說:「其實陳美娥唱得也不錯!他細細為我講解如何欣賞南管的曲韻,字頭、字腹、字尾的咬音,唱腔的不同以及韻味的差別。以他的分析王心心唱出一種憂愁的思念;陳美娥唱出的則是一種歷經滄桑的思念。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滿懷盼望的少婦,各有千秋,都是箇中高手。可惜當年我並沒有辦法領略其中差別,只是直覺認為曲子只要唱得夠高,聲音清晰就是極品,完全不知到還能夾雜著如此複雜的感情在裡面。事隔多年,我幾乎全心投入南管學習之後,我也才稍稍體會其中奧妙,只是師父沒學過南管只憑一雙耳朵聽,就聽出一個我努力好久都得不到的學問,可見他的傳統音樂造詣與涵養多麼的飽滿。



       王心心的CD              陳美娥的CD




                        北港南陽國小學生的南管演出


    


    當年為了養活一家大小,年近五十的師父才開始學習道士的後場,這行業可真不是一般的鼓吹手可以勝任的,不但北管牌子要多,南管曲子要涉獵,還得熟悉反七管(就是用一把鼓吹吹出七種不同的調子也稱--轉調)的鼓吹技法,要吹北管的牌子師父當然沒問題,南管曲子也都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問題不大,但是要反七管那真的就是要命!講到這裡,阿義就想起當初學鼓吹最辛苦的罩門也是這個,明明譜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幾個常用的調子也都練習的差不多,偏偏上場時卻遇到一個喉嚨發炎、聲音沙啞的道士,這時候就得在道壇上跟著道士的開口調子演奏。雖然每道士都知道要跟著鼓吹手所起的管位(調子)唱曲才不會讓人恥笑,但是倘若道士的聲音有狀況只好任他自我發揮,這下可苦了剛出道的我,一把鼓吹八個孔,十根手指翻來翻去就是找不到一個可以搭上曲子的音。只見到一旁的師父眉毛倒豎,兩眼噴火,恨不得把我當場趕出去,以免壞了他的名聲。想想看,連當年自恃甚高,年輕氣盛的我對此都有如此不堪回首的記憶了,就不難想像當年的師父是怎樣熬過來的!但是毅力跟堅持終於讓師父克服了一切,不僅讓一家大小衣食無慮,更帶出了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徒弟。



                    嘉義城隍廟道壇


 


生命貴人


    以道士後場為職業的我今年已經將近20年了,在這段不算長的時間裡我卻因為某些堅持而開罪於不少人。即使師父一開始就很清楚地告誡我:「學習音樂,技能在於其次,更重要的是培養欣賞音樂藝術的眼光跟人格的修為,千萬不能以藝服人。」殊不知在他的淺移默化下,我在傳統音樂的音律與節奏上頭,跟他有著同樣的執著,不管是演奏時鑼鼓點的遲疑,或是弦吹音律的錯誤,在他嚴謹的要求之下都是不可原諒的。猶記得某年在朝天宮的宗聖台下,師父領著我欣賞北部某個知名歌仔戲團的演出,從扮仙開始,師父就藉著台上人物的舉手投足,一一講解如何看出台上人物為戲所付出的心血;小旦步伐的表現應該怎樣才傳神,老生又該用怎樣的口氣出場,武生踢腿時後場鑼鼓該如何助其威風,文生上台後弦吹又要怎樣表達氣質,一顰一笑都有章法,絲毫馬虎不得。台上人物進進出出,他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彷彿重現當年他的父親在教導子弟戲班一樣,在他眼裡這些台上人物平時的努力全在此時展現出來;功夫下得深演出就入木三分,他不忘拍手叫好,功夫下得淺看來就有形無意,他也會輕聲嘆息!他時常告誡:「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一旦演出時荒腔走板,醜態百出,個人名聲事小,師門榮譽事大,萬一有人問起師承何處,千萬不可提起他的名字,免得貽笑大方,老臉沒地方擺,也因此我一路走來總是戰戰兢兢,深怕給他老人家丟臉!


 


    如果要問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是誰,我會毫不猶豫的說出人稱阿拖先的師父---王媽誇!他為了北港傳統音樂的傳承,不畏得罪那些整天害怕失去飯碗的人的指責跟中傷,毫無怨悔而且不求回報,帶出一個又一個跟他毫無關係,只為延續傳統音樂的生力軍。


 


    一生得此良師,夫復何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港阿義之南北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