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馬陣吹,就是--馬陣吹隊--也就是說騎著馬,吹鼓吹的隊伍,全名應該叫北港奏樂團馬陣吹隊,他的成員最少要有四人,兩支嗩吶、鼓跟小鈔,再加上銅鐘(也就是小的銅鑼),如果人手夠的話,可以加上響盞,嘯角,跟梆子和數隻的嗩吶,組成一支8-12人的隊伍,試想如果是12個人騎著馬,在路上演奏這場面一定相當壯觀,當然這個馬是紙紮的。

     但是事實上馬陣吹的價值性不是在他的排場跟人數,而是音樂性,一般我們常聽的在廟會時候所演奏的曲子如百家春.朝天子...等等,他把很這些簡單而且耳熟能詳的鼓吹譜做很多變化的吹奏,如:慢中緊,緊中慢,將拍子拖長至4倍的長度,演奏一遍之後便回原來速度, 再加上緊吹場 。這種演奏的困難度在於拍子拖長之後,為了要美化旋律必須加上很多潤飾音,可是加上潤飾音之後原來的旋律就忘記了,而且一次演奏長達15分鐘-2個小時,沒有驚人的記憶跟體力沒有辦法應付,所以漸漸失傳。

      當然這種演奏方式並不是北港人獨有的,幾年前我去湄洲天后宮表演時,曾經在當地遇到也是用這種方式演奏的吹隊,不過他們的慢板只有一個小節,也就是樂句的第一句,然後就進入正常速度了,跟他們交流的結果發現,他們這種演奏方式已有數百年,我想可能是當時北港媽祖去湄洲進香時,從當地學回來的吧,可是傳回北港之後被進化了,把原本只吹一句的慢板,變成整個曲子,甚至還可以在曲中落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筆者的猜測,這種演奏方式應該是從南管演變過來的,原因有幾個:
1:我們把這種慢板的演奏方式稱為三寮的轉一二拍轉緊,南管演奏方式裡也有三寮的轉一二拍轉緊疊拍的說法

2:應用的樂器差不多,洞簫變成嗩吶,琵琶變成鼓,還有響盞..等等下手家私,都可以跟南管下四管樂器演奏方式搭上一點關係。

3:樂曲旋律變化相似, 我認 真學過南管之後,發現簫的潤腔方式,跟 馬 陣吹嗩吶樂句的潤腔方式非常相似,除了嗩吶因為是以不斷音的方式演奏,所以產生些例外之外,其他相當雷同。

北港人讓這種音樂中斷三十多年,現在要重新培育人才實在有些困難,以前的環境是只要是要迎媽祖就必須用到鼓吹,平時的話,迎牌匾,迎報條,甚至要辦喜事還要到家中去排場三天,在大馬路上,來來往往都是鼓吹聲,據說當時還分成南北兩派,每天聚在廟口等生意上門,可是分成兩派並不是互相鬥毆生事,而是研究技藝,當南派發現北派演奏了他們沒有的譜子時,南派 就會加緊練習,並且再練一首北派沒有的譜,而北派聽到之後,也是比照辦理,再練一首,由此良性競爭,使當時北港鼓吹名聲大譟,而有(鼓吹巢)的稱號。

 

欣賞馬陣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港阿義之南北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