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立轎班會的目的是為了抬轎,而不是吃炮!},下午在好友的FB上看到這句話後,心中感觸萬分,思緒漸漸的掉入這幾十年來北港媽祖三月十九遶境的記憶漩渦裡,思緒澎派,久久無法自己......

 

    媽祖三月十九、二十的遶境傳統的歷史已經持續多久我並不清楚,但是住在宮口(北港人對朝天宮廟口簡稱為宮口)附近的我,自有印象開始就不知不覺得參予其中,在記憶中小時候的遶境是非常精彩的,擔任朝天宮媽祖出巡的重任是的各個轎班會,這些組織不但規章嚴密且歷史悠久,每年這個時候就會自動的到轎班會來擔任抬轎的神聖工作,這是一種誠心及使命感的表現,除了轎班會外,落落長的陣頭隊伍中還有不少的陣頭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不管是轎班會或陣頭,一代傳承一代,所以整個繞境活動真可謂活古蹟、活化石,就算有心人士想要模仿也非常困難。在訓練有素的陣頭中,最特殊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金聲順開路鼓},這是由北港的北管前輩們所創造出的藝陣,沉穩厚實的大鼓聲,帶領著飽滿結實的鼓吹以及鑼鈔,不疾不徐的腳步,隨著緩慢的節奏,吹奏出嬌豔不失莊嚴的牌子,遠遠的就讓信徒知道繞境隊伍即將到來,接下來的德義堂武館、集雅軒北管,老塗獅、振樂社,所有的陣頭依照著一文一武的順序排列,讓人目不暇給,晚上光彩奪目的藝閣,更是令人眼花撩亂,悠揚的南管樂曲,搭配著真人裝扮的各種角色,演出一齣齣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這些隊伍完全是為了引導著六位媽祖的神轎出巡,也因此每個藝陣無不想盡辦法,無所不用其極的來展現自己對媽祖的誠意,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下,花費再多的金錢都在所不惜,手工刺繡的大旗,精雕細琢的鼓架,每一項都所費不貲,而家家戶戶為了招待來自四面八方想參予與盛會的好友所辦的流水席,更是對總舖師精挑細選,只想讓客人吮指回味,大量的人潮湧進市區,讓整個街道幾乎癱瘓,整個北港地區在這兩天,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嘴巴吃到的都是讓人讚嘆的藝術,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回憶啊!但是在近幾年,不僅僅精彩的陣頭不見了,整個活動的重心跟意義似乎也悄悄的,都不見了。

 

    早期北港媽祖三月十九的遶境裡,坐在神轎裡的媽祖是主角,對象是遶境區域裡的大大小小,家家戶戶早已在門口備好供桌,擺上鮮花素果等待迎接,北港地區所有人幾乎都動了起來,陣頭裡的成員平時研修技藝,為的是希望在遶境時能給媽祖帶來精彩表演,以求得來年的平安,順便展現自己多日苦練,在親朋好友前露臉,而轎班會的成員,平時散居全國各地,工作的、務農的,在這一天則回到故鄉,選擇付出勞力,抬起重達百斤的神轎,一步一步的走過大街小巷,希望能親自將媽祖送到自家門前,接受一家老少的敬奉,消災解厄!這些年來,陣頭裡表演的人雖然還是那些老面孔,只是皺紋又多加深了幾道,但是似乎人數越來越少,坐上車子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神轎遶境時間一年長過一年,甚至原本應該在當晚11點就必須入廟休息的轎班,必須延長到了隔天清晨八點才入廟也已經成為常態!我看見在深夜兩、三點坐在騎樓打瞌睡的陣頭老先生,在苦等了兩小時之後起身向祖師爺上香默念:{我身體實在沒法度,要先返來睏啊!}然後拖著蹣跚的步伐走向街道的另一端...我看見在供桌旁的老先生,清晨五點時,將摺好的金紙放在將金爐裡,恭恭敬敬點上一柱香,落寞關上家門,留下滿桌的供品,等待著媽祖的到來.....


  
    迅速膨脹的廟會文化正在悄悄的吞蝕了我們,北港雖然擁有許多百年的古蹟,但是讓古蹟擁有生命的人文卻漸漸的消失了,是否曾經想過如果能夠堅持留下自己的文化,別人如何造假歷史都是徒勞無功,因為沒有人文做為基礎的歷史只會一改再改,但是從我們先祖以來就存在我們的血液裡的記憶卻不會改變,如同外鄉的遊子聞到鞭炮味會覺得特別親切,過了中秋就會開始倒數三月十九的到來,這些都是因為幾代人世居在北港的遠古記憶而產生的效應,我們的神轎上坐的是媽祖,我們肩上抬的是神轎,不是虛榮、不是利益,就如同虎爺會的蔡錦坤的文中所言:{我們成立轎班會的目的是為了抬轎,而不是吃炮},這是我們的文化跟信念,也是我們要傳給下一代神聖的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港阿義之南北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