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文章跟大家分享,希望對玩吹管的朋友有幫助!


吹管的身體共鳴


吹管樂器,像蕭、品、噯……
靠著呼吸系統鼓氣催動管子,
其音色、音量比絃樂器更能藉由體腔共來變化,
特別是頭腔裏的口、鼻、額部份。



將管的聲音由顏面、額頭、後腦唱腔的共鳴法加以應用,亦頗有效果。
管的音色,不全在樂器本身,微妙之處,就在你的身體。


以意御氣,以氣催聲,是吹奏出聲音前的動作,
共鳴則是發聲之後的迴響。


""御氣,""在這裏是個簡略的字眼,
其實踐可能在腹腔肌肉引起較深遠的丹田音、胸腔的氣聲、喉嚨的咳聲、舌頭的吐音,
以至小舌頭、兩頰的振動與舒張……,交相應用,
可產生各種不同層次的""氣。

吹管時,管腔與口腔相對,管又與唇齒緊接,
管樂聲除了在管內共鳴,
更可傳傳遞到體腔共鳴,只是這樣的共鳴不管腔那樣直接,
技術比較不容易,效果則甚微妙。
學過聲樂,便知不同聲韻的共鳴位置,會隨而不同,明暗變化。
因為身體這個共鳴腔,可以舒張開合,
移轉位置,變化形狀,變化大小,
如在肉多骨少的口腔、骨多肉少的前額、兩者之間的鼻腔都有所不同,
唱,是最繁複的,吹,比彈拉接近唱的。

所以,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而能絲近於肉,是比高層次的體驗。


 


人簫共鳴,雖非一蹴可及,卻也非遙不可及。
善歌者共鳴佳,輕鬆啟齒,便能音色清朗音量宏大。
有些人吹簫也是輕鬆自若,便能音色清朗音量宏大,

很多人未必深解共鳴的道理,卻無形之中已經做得很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港阿義之南北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